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核能發電已經拯救上百萬人的生命

http://pansci.tw/archives/39190

近來,核能發電的議題持續發燒,反核者一再主張,萬一核能發電廠發生災變導致輻射外洩,可能會造成重大傷亡。由於核能發電具有減少空氣污染與溫室氣體的排放等優點,現在有科學家從另一個角度來研究,核能發電運轉至今,是否已經避免了人命的損失?
根據即將出版的新一期《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中,有一篇由NASA氣候科學家Pushker A. Kharecha與James E. Hansen共同撰寫的論文:〈從歷史與規劃中的核能發電,探討其所避免的死亡人數與溫室氣體排放量〉(Prevented Mortality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Historical and Projected Nuclear Power)指出:
在2011年3月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發生後,未來核能發電在全球能源供應的貢獻,已經變得有些不確定。由於核能發電是一個豐富、低碳的基本負載電力的來源,它對減緩全球氣候變遷與空氣污染,有著相當大的貢獻。根據歷史數據,研究者計算出,在1971年至2009年間,全球核能發電大約造成5千人因輻射導致的癌症與工安事故而死亡,但也防止大約184萬人免於因空氣污染而死亡、以及來自於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64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又此處所謂的死亡,並不包括因長期健康問題所可能減短的壽命,研究者也沒有試圖估計與氣候變遷有關的潛在死亡人數。
接下來,研究者以推估數據為基礎發現,到2050年為止,如果以天然氣來取代全球規劃將要使用的核能發電,將會多造成42萬人死亡、並多排放出8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如果是以煤來取代,則會多造成704萬人死亡、並多排放出24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換句話說,核能發電,到2050年為止,將能避免全球42萬到704萬人死亡、以及800億到24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因此,研究者評估大規模使用天然氣,並不會減緩氣候問題;而其所導致的死亡人數,將遠遠比大規模發展核能發電還多。
研究者分析歐洲的煤、天然氣與核能發電致死人數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較表(本表改編自本篇論文之表一)。
電力來源每生產1兆瓦.小時(1億度)電的死亡人數平均值每生產10億瓦.小時(1百萬度)電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平均值
28.67人1045公噸
天然氣2.821人602公噸
核能0.074人65公噸
註:1兆=1012
以下是研究者所繪製的在1971至2009年間,核能發電每年所避免死亡人數的圖表:

該篇論文的發表,將有助於我們重新思考核電存廢的重大議題。
參考資料:

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

器官急膨脹 隨時爆心肺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10/18684595

深海雖然美麗,但潛伏的危機也要小心。鍾浩然表示,潛水者下潛越深,身體承受壓力越大,「所有可以壓細嘅器官都會壓細」,如肺部或心臟會被壓縮得很小。若浮上水面太快,壓力突然減少,會令器官急劇膨脹。當肺部突然脹大,可引致爆肺,心包膜膨脹太快也隨時有爆裂危機。
潛水人士或會被色彩鮮艷的珊瑚,或各式各樣的奇異海洋生物吸引,急於潛入海底觀賞,但下潛得太快,可令身體承受的水壓突然增加,水壓會進入可儲存空氣的中耳及鼻竇、若潛水員不懂做反壓的動作,可引致耳膜穿,或因破壞鼻竇導致出血、積水,引發劇痛。

潛水急升急降攞命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10/18684588

天氣回暖轉熱,不少潛水發燒友紛紛出動,也有潛水初哥希望體驗奇妙的海洋世界,但潛水時不論是上浮或下潛,每個步驟都必須很小心,才能避免樂極生悲。急症科醫生表示,潛水減壓症(Decompression sickness)是潛水活動最常見的意外,主要因上浮太急,減壓速度太快,令血管被氮氣的氣泡阻塞,可引致身體不同器官受損,輕則皮膚痕癢,嚴重可阻塞心腦血管致命
香港急症專科學院「健康教育委員會」主席鍾浩然表示,潛水用的氣樽儲存壓縮空氣,約78%是氮氣。下潛時水壓上升,吸入的氮氣會溶入血液;上浮時水壓逐漸下降,溶解在血液中的氮氣會形成細小氣泡
若潛水員以安全速度浮上水面,血液中的氮氣氣泡會自然消失。但若上浮太急,減壓速度太快,血液中的氮氣氣泡會變大,阻塞血管。當血液不能正常流動,會令器官受損,出現潛水減壓症

氣泡阻塞血管致中風

潛水減壓症可影響不同器官,常見是較大的關節出現血管阻塞,如膊頭及膝頭因附近血管被氣泡阻塞而劇痛;皮膚血管有阻塞,可引致出紅疹及痕癢。耳朵血管受阻則可致聾,神經系統會因「冇血到」出現不同病徵,如四肢麻痹或半邊身不能活動。腦部缺血可引致中風及昏迷,心臟無血液供應更可致命。
他表示,曾接獲兩名潛水人士求診,兩人自駕船隻到南中國海鑽油台附近潛水及打魚。兩人下水用魚槍射中一條大魚,但該條大魚狂游掙扎,連同魚槍將兩人急速扯落海底60米。兩人見氧氣所餘無幾,於是放棄魚槍迅速浮上水面,上岸後感到膊頭、膝頭及頭部出現劇痛,於是趕往急症室求診,兩人檢查後接受一次加壓療程便康復。

掌握治療黃金6小時

身體器官只需6小時沒血液供應已可壞死,故必須掌握黃金6小時接受治療。他表示,當潛水後24小時內,出現任何新病徵而無法解釋,也會當作潛水減壓症治療,「潛水前膊頭冇事,但潛水後痛得好厲害,就當潛水病」,病人需立即送往加壓艙接受加壓治療。
潛水初哥容易被美麗的海洋世界吸引,忘記安全守則。潛水歷險會課程總監區紹堅表示,常見引致潛水減壓症的原因,包括潛水者沒有留意壓縮空氣樽消耗量,「玩到冇氣」便閉氣急急浮上水面,也有人因在水底逗留時間太長,攝入太多氮氣。
區紹堅表示,正常情況下,應以每分鐘18米的速度浮上水面,令身體慢慢減壓,但有潛水人士「玩到得意忘形,唔夠氣就忍住道氣上水面」,也有初學者或因驚慌過度而急於上水出事。
本港海域如西貢因深海的海洋生物不多,潛水人士一般留在水深10米內潛水。但在外地如馬爾代夫或印尼,海水清澈,很多人不知不覺越潛越深;若逗留時間太長,會令身體積聚過量氮氣。美國有潛水安全指標建議,於10米水深可持續逗留約219分鐘、20米可逗留約45分鐘、30米可逗留約20分鐘、40米便只可持續逗留約9分鐘。

氮氣需12小時清除

他指出,每次潛水後體內的氮氣需約12小時才能完全清除,外遊最後一次潛水後,應相隔最少12小時才乘飛機,以免因飛機上壓力改變,誘發潛水減壓症。若連續數天一日潛水兩次或以上,應最少18小時後才乘飛機。不少潛水發燒友會戴潛水手錶,協助計算潛水時間、水深及水溫等,「例如你潛入水深40米,發覺冇嘢睇、慢慢浮返上10米,可以計算你身體吸入幾多氮氣、氣樽仲有幾多氣,仲可以潛幾耐」,有助監察潛水狀況,減少意外。

潛水注意事項

1.留意壓縮空氣樽的使用量,及於不同水深可持續停留時間
2.在外地潛水易因海底清澈而越潛越深,避免持續停留時間過長,以免攝取過量氮氣
3.上浮速度切勿過快,應每分鐘上浮18米,預防患上潛水減壓症
4.上水後出現一些潛水前沒有的病徵,應盡快求診
5.在外地潛水後,最少休息12小時才乘飛機
6.可考慮佩戴潛水錶,以計算下潛速度、潛水時間及壓縮空氣樽剩餘量等
7.應兩人一組潛水,互相照應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維他命D不足 心臟病風險增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403/00176_091.html

曬太陽除換來古銅膚色,或有助心臟健康。意大利一項研究發現,七成受訪心臟病患者的維他命D攝取量不足。攝取量最低者,罹患心臟病機會較其他人高三成二。專家推斷,維他命D不足是患心臟病的元兇之一。多曬太陽吸收維他命D,或有助預防心臟病

意大利東皮埃蒙特大學的專家於美國心臟學會會議上發表報告,研究人員找來一千四百八十四名心臟病患者,透過分析血管造影檢查,評估病人血管栓塞程度,同時記錄病人維他命D攝取量。結果發現,每十名病人便有七人的維他命D不足。維他命D不足者當中,嚴重至多條血管栓塞的風險更較其他人高兩成。

曬太陽 食魚助攝取

專家認為,有關研究足以證實維他命D不足,可令心血管硬化,導致心臟病。惟未有足夠證據顯示,進食含維他命D的補充品可有效減低心臟病風險,但攝取適量維他命D始終對身體利多於弊。有專家則擔心,過度曬太陽同時增患皮膚癌風險,進食魚類或雞蛋亦可攝取豐富維他命D。

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潮流創意:藏四器官「軀體」仿生人試藥測反應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china_world/20140404/00180_034.html

藥物投入巿場可供人食用前,大都會以動物作測試對象,一直遭人詬病,但即使通過動物測試,落到人體時亦不代表百分百無問題。

預計今年連接心與肝

美國洛斯阿拉漠斯國家實驗室開發了一個專門用來試藥的仿生人軀體,體內包含了肝臟、心臟、肺部及腎臟共四個器官連接起來的仿生器官系統,試藥時除了能看到藥物對個別主要器官影響,還可以看多個器官在藥物影響下的串連效應。
這位試藥仿生人名叫Athena,有別於傳統實驗室用於模擬藥物反應的晶片,只能表現一種器官的反應,仿生人能同步表現各器官對藥物的反應,令測試更全面和真實。研究人員希望最終能為試藥仿生人加入具呼吸的肺、會跳動的心、有新陳代謝的肝及會排泄的腎臟。預計今年冬季便可以把心臟與肝臟連接,然後便是肺部及腎臟。研究人員指,不少藥物製作時都針對個別器官反應研究,但試藥時除了看藥物對個別器官影響,還要看有否連帶影響,導致其他器官有不良反應。

日吃一條腸一片火腿 患癌風險增兩成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405/00176_081.html

除了做適量運動外,注意飲食均衡也是防癌的秘訣。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香港)註冊營養師趙詠頤稱,腰圍每增加一吋,患大腸癌風險便增加百分之五。多肉少菜的飲食較易引致腸癌,長期每日吃五十克加工肉類,例如日吃一條腸仔、一片火腿,患腸癌風險已增兩成;每周吃超過約十二両豬、牛或羊等紅肉,患癌風險亦會上升。她建議植物性食物應佔總膳食量的三分之二,宜多吃紅米、全麥麵等五穀類及豆類食物。

「小朋友曬太陽好過打機」

該基金會早前於尖沙咀海旁舉辦一年一度的「蕉拼日」慈善籌款賽跑,吸引逾二千人參加,當中不乏家長偕年幼子女上陣。關先生與八歲兒子一同參加一公里賽事,他說:「見到周圍啲小朋友愈來愈肥,都想囝囝郁多啲,心肺功能好啲。」關太補充說,她曾患妊娠糖尿病,變得注重飲食,煮食以蒸、烚為主,如蒸肉餅、烚蛋及烚雞肉,家中兩名幼子也很受落,周末假期才會「放寬」,讓他們吃小量薯片和煎炸食物。葉先生的四歲多兒子也有參加一公里賽,他經常在周末帶兒子行山及踩單車,「小朋友曬下太陽,呼吸新鮮空氣,好過匿埋打遊戲機!」

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滴油不沾更無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02/18676289

減肥女性怕吃油會致肥,但滴油不沾對健康更無益。黃榮俊指出,油份含維他命A、D、E及K,飲食「零油份」,會導致相關維他命攝取不足。當中缺乏維他命A會令皮膚質素變差,常會感到皮膚較乾及繃緊。維他命D、E及K不足,可分別影響骨骼發展、身體抵抗力及腸道健康。
另外,脂肪吸收也幫助荷爾蒙的正常分泌,故不少胡亂戒油的減肥女士,會有經期紊亂的問題。他指出,即使減肥也不用完全戒油,可從食物如蛋白質中,吸收適量脂肪。有高血壓等長期病患、或正積極減磅者,外出用膳時,如有小盒牛油塗餐包,可只用一半份量,既可適量攝取脂肪,又不影響體重控制。